朗心致远 2025-10-27
案例背景 | BACKGROUND
来访者为一名大学生,社会支持系统较差,父母离异后出现厌学,因学业问题出现严重焦虑,家人不能理解。人际关系不错,但在意他人看法。
经过咨询师多次咨询,变化明显见好。虽说咨询进展很顺利,效果显著,但咨询师总觉得心里没底,感觉也没做过太多处理,一切都很表面。不确定咨询是否有遗漏,根据现状开始减少咨询频次会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(注:本案例为具有代表性的虚拟案例,由多个临床案例整合修改而成。)
咨询建议 | ADVICE
● 良好的咨访关系 本身就是一种疗愈
首先,咨询师的工作对来访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。因为从来访者角度来说其实ta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相对较差的,可能理解ta的家人不在身边,在身边的又不能够理解ta。
这时候ta来咨询,和咨询师建立了这样的关系,相信这段咨访关系,包括咨询师的工作一定是对ta有很大帮助的。对来访来说,可能是人生为数不多的时候——似乎能够被人理解、被人关注到。从事实层面上说,咨询师和来访者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,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和帮助。
所以咨询师感到心里没底:“好像我也没做太多处理”、就感觉“好得太快了”,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反移情?
● 需谨慎咨询的 “蜜月期”
其次,咨询师对后续咨询的不确定和担心,这部分还是要小心的。
因为这样的个案:社会支持系统差,自我要求高,一直想努力学习,给家人提供好的条件,学习不好的时候又很崩溃。
看起来ta在人际关系里更多的其实是愿意承担责任,包括可能去迎合讨好的这样的模式——我需要自己表现得足够好、不让人失望,然后我才能维持这样的关系。所以咨询师需要再继续探索这部分。
而且来访在人际关系中是比较核心/主要人物的关系模式,某种程度上ta也会把这样的关系带到咨访关系里,对咨询师也会有这样的模式——我希望我作为好病人,能让我的咨询师满意,不让咨询师失望。
因此,我们可能会遇到咨询刚开始时出现的“蜜月期”,即咨询初期,来访希望自己得到咨询师的认可,所以会努力地变好,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● 迎合的背后
“蜜月期”本身是没什么问题,但需要我们警惕的是,来访这种模式背后的内容。
如果有迎合讨好的部分,那背后其实也会有对这种关系的失望。因为来访面对问题、痛苦的时候家人都觉得没事,来访不能被理解,甚至被误解。
所以,一方面ta是需要在关系里迎合讨好来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的;另一方面,就是内心对这种模式的失望。
这时候咨询时间拉长一些,背后的模式才有可能体现出来,也许背后的问题并没有这么快。因此建议咨询师继续维持现在(一周一次)稳定的咨询设置。
◎ 咨访关系对于技术的重要性
很多咨询技术都是需要来访放松下来才会有更好的效果,因此相比用什么技术,最重要的还是咨访关系。
当咨访关系建立得足够安全和牢固,来访对咨询师足够信任时,来访的一些负面感受才会表现出来,ta会相信——有人不管我怎样表现,不管我怎样表达,都愿意和我建立关系,而且这个关系不会因为我的负面表达而被破坏。
// 相关书籍推荐 //
卡尔·罗杰斯《个人形成论:我的心理治疗观》
On Becoming a Person: A Therapist's View of Psychotherap
推荐理由>>
书中详细探讨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如何在心理咨询场景下发挥魔力,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,是心理学爱好者、从业者深入了解心理治疗核心要素的必读之书。你是否也曾好奇过好的咨询关系究竟靠什么维系呢?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