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心致远 2025-10-28
深夜,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一条来自学生的微信消息让你瞬间睡意全无:
“老师,有时候觉得活着真的太累了……”
你的心猛地一紧,手指悬在键盘上,却不知该如何按下。
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或心理老师,这可能是我们最不愿面对、却又必须直面的关键时刻。
你知道,下一句回应至关重要,它可能是一座桥梁,也可能是一堵高墙;可能带来转机,也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。
我们满怀善意,总想第一时间安慰、说教、甚至急于否定他们的痛苦,试图将他们从“错误”的想法中拉出来。但殊不知,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“安慰”,很可能正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;一些我们自认为的“开导”,反而会让紧闭的心门彻底锁死。
与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工作,需要的不仅是爱心,更是专业的沟通技巧和深刻的共情理解。这是一场不能试错的对话。
为此,我们梳理了以下10个需要规避的言辞与行为“禁区”(附正确干预指南)。这不是一本教科书,而是一份写给同仁们的实战避坑指南,希望能帮助你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,做出最专业、最温暖的回应,真正接住那个下沉的灵魂
十大禁区需避雷
了解了这些需要避开的“沟通禁区”,相当于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清除了障碍,建立了安全的底线。
但仅止于此还远远不够,比“不做什么”更重要的,是“应该做什么”。
接下来,我们将把视角从“避免伤害”转向“主动建设”,探讨如何用积极、共情且有效的沟通方式,真正构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防线。
01 不要震惊,认真面对
学生认真想过的事,也值得我们认真和他们一起面对,而不是震惊,更不去指责。指责学生脆弱,感叹教育失职,或者痛惜社会压力巨大,都无济于事,真正有效的事就在当下,立刻有用!那就是稳定自己,从容面对。
02 表达担心+倾听
大多数有自杀想法的学生都希望能和周围某个人,特别是成年聊聊自杀的想法,他们可能表现得比较隐晦,如果你心里有怀疑,不要犹豫!告诉学生你很担心他们,这样可以让处于危机中的他们感到温暖,愿意诉说。
当他们开始诉说的时候,风险也慢慢在降低,所以无论他们说什么,都不要着急去劝告、教育或者打断他们,耐心地、不带评判地倾听,能让他们平复情绪。
03 直接提问自杀想法和计划
不要回避自杀这个词,对于真正有自杀想法的学生,直接提问会让他们感到有人真正地关注和想要了解他内心的想法,如果没有自杀想法的学生,并不会增加自杀的风险。
不要用隐晦的说法去提问(如“你不是在想做啥事吧?”“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?”)这样问本身就反映出提问者对自杀话题的震惊、恐惧和不接纳,是不利于继续沟通和提供帮助的。
04 不要承诺保密
要告诉他们,这是关系他生命安全的事情,不能替他保密,但是会陪他一起面对,和他商量找到合适的人陪伴他、帮助他。
如果学生非常抵触和担心自杀的想法让别人知道,甚至用“如果不保密就立刻自杀”来要求保密,可以温和地倾听他的想法,陪伴和倾听能让他觉得受到了尊重,平静下来之后再让他慢慢理解。
告诉危机中的学生自杀状况很紧急,但迟早会过去,不要盼望马上过去,解决办法是一步一步、一天一天进行的,你随时可以提供帮助,任何时候自杀想法变得强烈,要以直接的方式求助。
05 让合适的人守护
要确保能够保护学生的成年人陪伴危机中的学生,比如以前帮助过学生的老师、心理咨询师、救援人员,或危机干预中心的专业人员等。
在把危机中的学生交给家长时,最好是父母亲或长期和学生一起生活的成年人。
06 提供清晰、简单、明确的转诊资源
比如危机干预中心的电话号码,所在地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等信息,让守护学生和他们的家人随时可以求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。
危机干预,从来不是完美的即兴发挥,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的刻意练习。今天探讨的每一个“要”与“不要”,都希望内化为您工作中的一种本能反应。
但我们必须承认,一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,真实的危机情境远比文字描述更为复杂。
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,中间又隔着一道专业的鸿沟。 这道鸿沟,需要的是系统化的训练、反复的模拟和专业的反馈。这正是我们《校园心灵卫士》 课程的内容。
在这门课程中,通过丰富的真实案例剖析、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高频的案例演练,您将不仅学到知识,更能在模拟实战中巩固技能,实现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的关键跨越。